春暖花开上春山,也别忽视防凌防汛!
前段时间,正当人们沉浸在歌曲《上春山》时的美妙旋律,准备扶老携幼去郊外赏春踏青的时候,一则“青海冬格措纳湖大坝溃堤引发洪水”的消息刷爆网络。在网传视频中,辽阔的草场上,可怜的羊群站在淹没羊腿的泛滥洪水中瑟瑟发抖,来往的牧民骑着马逐个营救。天气还很冷,又没有下雨,湖水为何会泛滥进而决堤?
拯救羊群的牧民(来源:视频截图)
01春季洪水太“反季节”?其实很常见
在我们大多数人的认知里,水灾常见于雨量集中的七八月份。其实,洪水一年四季都有可能发生,因此,初春或春冬交替季节的洪水对于大众一贯的认知来说,可能确实有点儿“反季节”。
这次青海玛多县洪水,发生在春寒料峭的初春时节,不免让人恐慌,网络上也出现了不少谣言。据官方消息,此次溃坝原因是青海省果洛州玛多县冬格措纳湖水位上涨,导致闸室左侧导墙被冲毁,海西州都兰县下游河道行洪压力增大所致,并未出现人员伤亡情况。
历史上,发生在冬春季节的洪水也并不罕见,如1929年2月在我国山东利津县、1999年12月在委内瑞拉、2018年2月在法国巴黎,均发生过所谓的“反季节”洪水。
2018年2月巴黎塞纳河洪水(来源:新华社)
02 早春回暖隐患大,洪水是如何发生的?
我国各地由于降雨时间的差异,汛期并不一致,多集中于初夏至七八月份。虽然汛期不等于洪水灾害,但水灾多发生于汛期。而看似不寻常的“反季节”洪水,一般分为两类:
洪水是暴雨、急剧融冰化雪、风暴潮等自然因素引起的江河湖泊水量迅速增加,或者水位迅猛上涨的一种自然现象,一般多发生于汛期。我国各地由于降雨时间的差异,汛期并不一致,多集中于初夏至七八月份。
既然如此,冬春季节的洪水岂不反常了吗?先别急着反驳。根据洪水发生的季节和成因,分为以下类型:
①融雪型洪水。又可称为春季升温型洪水。在高海拔和地区,冰川形成的河流众多,且这些河流河道一般较长,甚至跨越不同纬度。当气候转暖,流域上的季节性积雪融化、河冰解冻或春雨会引起河水上涨的现象,每年的3-5月是这类洪水的高发季,多发生于我国北疆的伊犁州、塔城、阿勒泰地区。这类洪水致灾影响往往也更大,且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近年来呈现增多趋势。
我们熟知的春汛就是春季河流流量激增的后果之一,图为春汛时河边的城市公园(图库版权图片,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)
②凌汛。主要是由于北方河流春季解冻时,在特殊地理环境下的一种现象,与河道的走向有关。有的北方河流,某些区段的流向是由南向北,如黄河河套的甘肃宁夏到内蒙古段和黑龙江的一些区段,春季解冻时,上游先解冻,浮冰顺水而下,而下游尚未解冻,造成浮冰堵塞,引起水位上涨,而且浮冰切割堤岸,更容易穿堤造成水灾。
凌汛多发生在3、4月份,主要发生于黄河干流段和东北的三江平原地区。当黄河上游冰凌消融形成春汛且流至下游时,恰逢沿岸山桃花盛开,因此也被赋予了一个美丽又危险的名字“桃花汛”。
按照发生地形,宏观上可分为两种类型:
①冰川型洪水:主要发生于冰川及高海拔地区的北坡,洪水泛滥影响面积大;在我国主要发生于西北高海拔地区。
②平原型洪水:主要发生于河道周边,受灾地区一般是沿河两岸。在我国主要发生于华北以及东北地区。
融化的冰川(图库版权图片,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)
按照发生地区,总体可分为三类:
①西北型:发生区域一般是西北的新疆、青海、甘肃等地的冰川北坡融雪导致的反季节洪水;
②华北型:发生区域一般是黄河宁夏中卫-内蒙古临河、包头段-河南郑州段-山东垦利段;
③东北型:东北地区黑龙江、松花江和乌苏里江段。
三种类型发生的时间各有不同,其中华北型最先发生,一般是每年11月中下旬到第二年3月中下旬结束,之后是西北型,发生时间为每年的3月-5月,东北型一般开始于4月中旬,持续到5月上旬结束。
03 任何季节都有洪水,万不可掉以轻心
近年来,随着全球变暖,各地极端升温、高温、降雪事件增多,非常规汛期发生洪水的频次增加,我国西北地区,尤其是新疆和青海经常会发生融雪型洪水,也需公众多加防范。
在防范和预防上,我们需做到人防和技防“两手抓”,具体来说:
(1)针对冰川融雪型洪水,要加大相关水利工程建设力度,因地制宜建设大中型水库,在重要河流上建设控制性水利工程,兴利除害,将冰雪融水最大限度地转化为工农业用水;
(2)注意加强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、河道护岸及堤防工程建设,在冬春季节做好水库堤岸的病检与隐患排查;
黑龙江破冰放凌汛现场(来源:新华社)
(3)持续加强洪水灾害的监测预防、预报预警技术,特别是加强西北冰川区融雪和融冰的气温监测,充分利用现代气象卫星技术和“气象+”技术,建立气象和水利部门信息共享和应急联动报警机制,在天气突然转暖或转冷时提前预测预报预警,第一时间做出响应和动作反馈,提前规避。同时,公众也应该关注预警信息,心中有预案,做好演练。
作者:刘汉斌 山西省煤炭地质局高级工程师
审核:张英 研究员,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、应急科普专委会秘书长
出品:科普中国
监制: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、中科数创(北京)数字传媒有限公司